超碰国产成人在线_日韩无码三级片日韩_亚洲精品无码在线观看_国产原创一区二区

貴州家譜酒業(yè)有限公司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百家姓 百家姓
發(fā)布時間:2016.11.28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shù):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根據(jù)臺灣在2007年的統(tǒng)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shù)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2008年來自公安部身份證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表明:連姓在全國有54萬,排名所有姓氏的第190位,約占全國總?cè)丝诘?.0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壩頭地區(qū)是全國****的連氏聚居地,有22個鄉(xiāng)村是連氏所居。山東省臨沂市白彥地區(qū)為山東省連氏家族****的聚居地。

源流

連(lián 連)姓源出有: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于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后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后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后,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于是形成連姓。

起源二

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后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起源三

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后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據(jù)宋朝江蘇巡撫宋章定所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連氏,<左傳>曰:齊大夫連稱之后!

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帥,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鎮(zhèn)壓了紂子武庚祿父叛亂之后,為了控制遠在各地的諸侯國,便將每十個邊遠諸侯國編為一個連,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諸侯國之君為首領(lǐng),稱連帥。

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長,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長,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小行政區(qū)域軍事行政長官。

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連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率,是漢朝時期對“太守”的別稱。

起源七

源于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云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起源八

源于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匈奴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吐谷渾部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由于長期被匈奴所控制,且在秦、漢之際為匈奴北帳可汗屬下的部族之一,因此在史學(xué)上又有稱之為北匈奴者,實際上與匈奴還是有所區(qū)別的。但因長期為匈奴控制,其民族與匈奴有血緣融合,在文化上亦有交融。

起源九

源于赫哲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吉林通志》記載:

赫哲族穆里雅連氏,出自古老的費雅喀奇勒爾族,世居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滿族穆里雅連氏多冠漢姓為連氏、穆氏、李氏等。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于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連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三位。連姓的歷史十分古老,先秦時期名登《左傳》的連稱,即為最顯著的例子。連稱,是當(dāng)時齊國的大夫,曾經(jīng)風(fēng)云一時。他的事跡,《左傳》是這樣記述的:“襄公使稱與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遂作亂,弒襄公!边@位連稱,據(jù)說便是后世連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便采認這個說法:“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后!备鶕(jù)這派考證,則連姓家族是發(fā)祥于如今的山東省境內(nèi),推算起來已經(jīng)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不過,關(guān)于連姓的源流,過去的姓氏學(xué)者大多認為并非僅僅只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說的2000多年,而將之推溯到更為遙遠的上古時期,認為他們是陸終的第三子惠連所一脈傳留下來的。這派說法,《姓氏考略》一書最足以代表,該書指出:“出自陸終三子惠連之后! 惠連,是陸終6個兒子當(dāng)中的老三。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吳回,又是顓頊帝高陽氏的曾孫。高陽氏,則是黃帝的裔孫。像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推溯上去,則連氏家族的源遠流長和光榮家世,自是人所共睹,不在話下了。連氏家族的組織情形,實際上相當(dāng)?shù)貜?fù)雜,除了上述源自惠連和連稱的兩支之外,另外至少還有三四支不同的組成分子。這種情形,只要參閱下列的文獻,相信便可以一目了然——《姓氏考略》:“又楚連尹、連敖,皆官名,連姓必有以官為氏者。望出上黨。又,鮮卑有連氏,《見漢書》”!段簳偈现尽吩唬骸笆沁B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連氏家族,至少是由五支不同的“人馬”所組成。一支源自上古的顓頊高陽氏。一支為齊國大夫連稱之后。一支來自楚國連尹、連敖等官職的后人。一支出于鮮卑族。一支則為通古斯族的后裔所改。像這樣復(fù)雜的組織情形,如今連姓人士要正確地找到自己的真正出處,恐怕就困難重重了。《姓氏考略》上所謂的連尹和連敖,都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官職之名。連尹,依照《左傳》的注疏,是一種射官,后來楚國的確有人以“連尹”兩個字為姓。譬如,在《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位叫作連尹襄老的楚國人。連敖,也是類似連尹的一種職位不甚高的官職,當(dāng)年韓信亡楚歸漢時,就曾委屈地擔(dān)任過這種小官。“以官為氏”,是古人得姓的主要途徑之一。連氏家族之中有一部分是先秦時期連尹、連敖的后裔,雖然詳細的情形無可考,但卻是順理成章,十分可能的事。

得姓始祖

惠連。據(jù)《姓氏考略》上說,連姓出自陸終三子惠連之后。這就是說惠連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連。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有記載說,左傳齊大夫是連稱之后。根據(jù)這種說法,我國連姓家族發(fā)祥于如今山東省境內(nèi),算起來已有有2000多年的歷史。然而《魏書·官氏志》則認為,連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我國的連氏家族非常的復(fù)雜,要想找到真正出處,困難很大。望族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連氏后人尊惠連為連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上黨郡: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jù)了上黨地區(qū)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jīng)難以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qū)劃轄治范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qū)。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guān)(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guān)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后周政權(quán)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guān)。隋朝建立后,廢并原壺關(guān)縣,建上黨縣,并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qū)),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fù)存在,但之后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ぴ跉v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fù)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fù)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jīng)鲲`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此外,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等。

家譜文獻

連氏宗譜,(清)連芐中修,清順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大孟草場村。

福建崇安連氏宗譜五卷,(清)連潤青等纂,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連氏家譜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福建崇安連氏宗譜五卷,(清)連仰宸等纂,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四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廣西龍州昆山正連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六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松夏連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理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如今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連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連葆仁、連樹棻初編,連聲傳、連鳳飛續(xù)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理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連氏譜牒,(民國)連德興、連商亭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石印本六冊。

湖南漢壽連氏三修族譜九卷,首二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上、下冊,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連氏宗譜,(民國)連進茹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手抄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浙江遂昌連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市濂竹鄉(xiāng)沙里村。

浙江上虞連氏獨醒居譜稿一卷,(民國)連光樞纂,民國年間手抄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注:始祖為[明]連楹,先祖為葉春一。

山西上黨連氏族譜集錦(續(xù)集),(現(xiàn)代)連敏主編,1997年鉛印本。注:始祖為[春秋]連稱。

山西忻州新路連氏族譜,(現(xiàn)代)連旭升主編,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注:始祖為[元]連思義,始遷祖為[明]連玉。

字輩排行

福建浦城連氏字輩:“永世達朝廷忠孝全家友”。

福建仙游連氏字輩:宗、殿、協(xié)、建、公、侯、伯、子、元、德、升、聞、燕、翼、貽、謀、克、繩、朱、武。

福建沙縣連氏字輩:“椿日鵬遑起自元煥增瑞榮昌(鴻)才開世治駿德毓明英”。

福建三明尤溪、廣東汕尾連氏字輩:“天沖仰瑞延君特宮道興文仕賢”。

山西襄垣連氏字輩:“鑒漢樹勛遠鐸濟標(biāo)顯堂鎮(zhèn)漳湘炳躍鑲?cè)陿肺跆痢薄?/span>

山西黃樓連氏字輩:“成萬富登泰學(xué)進安克懷聚義興家國”。

廣西平南連氏字輩:“盈昌夭文昭(林國柱)日信其富貴榮華福祿滿堂壽全”。

廣西桂平連氏字輩:“稱摯叔石明陂希鯨祿光進以廣禎玉延恕宗任仕子登紹永度龍其漢彩輝樹心葉繁昌”。

河北邯鄲連氏字輩:“維興廣振修紅尚黨”。

河南連氏一支字輩:“永遠坯平俊文運兆為新維勤廣佑長萬年太和春”。

安徽宿州、江蘇徐州連氏字輩:“.....鳳慶學(xué)允,忠厚傳家遠,仁義繼祖長,文明和為貴,玉信道吉祥”。

湖北連氏一支字輩:“樹德務(wù)茲仁義忠正禮知永傳”。

湖南連氏一支字輩:“興有錫文清炳培本立啟乃嗣紹賢良大名長慎取齊家學(xué)孔訓(xùn)教國斯可以克篤先人光受福永宜爾”。

海南連氏一支字輩:

瓊山支派:“世時同天德延朝”;

文昌支派:“其紹登科日加”;

新統(tǒng)支派:“士世宏巨開魁及第仕宦家聲詩書為業(yè)光榮祖宗大振鴻尤”。

甘肅寧縣連氏字輩:“宏立致文志培斌永世恒”。

連氏一支字輩:“詩書啟文國順永昌家義克光”。

河南焦作連氏字輩:守朝如治伏、有成士興兆、全啟征文學(xué)、永生萬世廣、傳宗久旭升、繼續(xù)春長存、國仁恒志立、寶璽德安康。

河南禹州連氏字輩:云振中華遠,文運昭如新,維勤光有永,萬年太平春,詩書傳家寶,道德現(xiàn)國深,禮儀宣教化,忠信理世民,宇清應(yīng)天順,耀宗弘英俊,修明啟祥瑞,治學(xué)曉經(jīng)倫。

山東臨沂市白彥連氏字輩:崇繼丕德茂,士吉開榮光;克修心政潔,介慎嘉言章。

湖北監(jiān)利、恩施連氏:希、世、勛、明、遠、念、祖、習(xí)、慶、全、光、兆、先、立、志、興、隆、啟、后、賢、法、守、崇、文、治、鴻、儒、本、性、天、金、玉、培、以、德、庭、芳、繼、述、傳

歷史名人

連舜賓

字輔之。宋朝應(yīng)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yīng)鄉(xiāng)試舉沒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養(yǎng)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chǎn)很多都用來救濟當(dāng)?shù)氐睦习傩铡e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chǎn),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chǎn)。后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dāng)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 庶

字居錫,安州應(yīng)山人。宋仁宗年間舉進士,調(diào)商水尉、壽春令。興學(xué),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于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于今,尚有典刑也!眽疽蚴堑么。以母老乞監(jiān)陳州稅。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fēng)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久之,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xué)士祖無擇言庶文學(xué)行義,宜在臺閣。以知昆山縣,辭不行。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連 總

(生卒年待考),字會川;閩縣人。著名唐朝文士。唐咸通年間進士,善于作賦,為文學(xué)家溫庭筠所稱道。

連南夫

(1085~1143年),字鵬舉,應(yīng)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xué)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xué)士、知廣州、遷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quán)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后隱于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zhèn)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后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后裔稱“連山氏”。

連久道

(生卒年待考),字可久。著名宋朝詩人、道士。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dāng)?shù)孛啃芮。髁恕稘O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焙髞,連久道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著鳥羽做的衣服,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于西山之間。

連礦

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連闊如

原名華連壽,號發(fā)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谷諔(zhàn)爭爆發(fā)仲三。筆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杰恩學(xué)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并開展廣告業(yè)務(wù)。曾應(yīng)尚小云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xí)班主任委員。創(chuàng)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wù)隊大隊長。歸國后多次到北京大學(xué)、中國戲曲學(xué)院、中國科學(xué)院講學(xué)。歷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少數(shù)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lián)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連橫

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臺灣,在臺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yè),后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于1878年的連橫,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臺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臺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fā)臺灣的歷史,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連橫的夫人在后序中說:“臺自開辟以來,三百余載,無人能為此書!闭绿鬃x《臺灣通史》后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薄杜_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臺灣與大陸的血脈關(guān)系,提出臺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xué)、工作、旅游。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后來病逝于滬。

連戰(zhàn)

連橫之孫。于1936年出生于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臺,后步入政界,F(xiàn)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城珍

(1871~1937),清末最后一科秀才,能書善畫,擅長醫(yī)學(xué),重編《石碼鎮(zhèn)志》,長于畫梅花,因號梅仙,其畫流傳遠及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連瀛洲

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后輟學(xué)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dāng)學(xué)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chuàng)立華興公司,經(jīng)營進出口貿(mào)易兼船務(wù)代理,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shù)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lián)銀行,進入金融業(yè),2001年華聯(lián)銀行與大華銀行合并,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

此外,連姓名人還有:宋仁宗慶歷年間,有連庶、連庠兄弟,深得歐陽修的器重;紹光年間的連希覺,曾在英州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寧宗寧元年產(chǎn)的連三益,歷知沙縣、廣州、紹興,任滿離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連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時的名御史連均;英宗正統(tǒng)年間的福建按察副使連鏞;憲宗成化年間的御史連盛;神宗萬歷年間的廣西按察副使連繼芬;思宗崇禎年間出知靈州的連宗度,等等,都為造福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上述連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連庶、連庠兄弟是湖北應(yīng)山人,連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連均、連鏞都是江蘇建安人,連盛是河北永年人,連繼芬是福建龍巖人。這些充分說明,明清時期,連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連楹

(?-1402年),謚剛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縣(今山西省襄垣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連楹為太學(xué)士出生。洪武年間,其任左春坊太子贊善,后升任贊讀、監(jiān)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門,其叩馬欲刺朱棣,后失敗被殺,尸體直立不倒.

宗祠楹聯(lián)

連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連陂存愛;

賦筆見稱。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連氏宗祠通用堂中聯(lián)。

羽衣得道;

麗賦著名。

上聯(lián)典指宋代人連久道,字可久,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dāng)?shù)孛啃芮,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焙髞砉蛔隽擞鹨拢ǖ朗浚B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于西山。下聯(lián)典指唐代閩縣人連總,字會川,咸通年間進士,善于作賦,為文學(xué)家溫庭筠所稱道。

勛嘉葵戍;

澤被鄉(xiāng)鄰。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為將軍,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時去,約定第二年瓜熟時派人替換。一年后,襄公違約。連稱、管至父聯(lián)合襄公的堂弟無知殺了襄公。下聯(lián)典指宋代應(yīng)山人連舜賓,字輔之,家中富裕,常常資助鄉(xiāng)鄰。在家里教他兩個兒子庶、庠讀書,說:“這就是我的資產(chǎn)!彼篮,遠近鄉(xiāng)鄰都前去哭吊。

勛嘉葵戍;

孝踵丁蘭。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見上)。下聯(lián)典指宋·連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

七言通用聯(lián)

瞻崇祖德恢先業(yè);

依賴宗功啟后人。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閩南地區(qū)連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聯(lián)。聯(lián)以鶴頂格嵌“瞻依”堂名。

國士升華光世德;

惟思懋建永昌宗。

——清·連日春撰福建省長泰縣江都村連氏宗祠“瞻依堂”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連氏裔孫、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臺灣府舉人連日春所撰。后來,江都和開臺連氏家族共同將它作為子孫昭穆,從十二世啟用,歷代相沿。

九言及以上

源頭由和睦,和睦千秋;

匾額樹瞻依,瞻依百世。

——佚名撰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zhèn)江都村江都寨連氏祖祠“瞻依堂”堂聯(lián)

長泰縣枋洋鎮(zhèn)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還住著30多戶連氏人家。寨內(nèi)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連氏祖祠。據(jù)連氏族譜記載,唐開成元年(836年),連謀自騖州入福建開基,成為連氏入閩始祖。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連謀的十世孫連法進之子連壘,從龍巖漳平縣入長泰開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塊風(fēng)向適宜,陽光充足,形似雞籠的蒲姜地上披荊斬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實堅固的石墻。從此,他們筑寨而居,創(chuàng)家立業(yè),繁衍生息,逐漸興旺發(fā)達起來。后來,連氏族人在寨中選擇一塊風(fēng)水保地修建了這座祖祠,以示紀念。連氏先輩把祖祠命為“瞻依堂”,堂名瞻依,謂望兒孫登斯堂而興瞻仰仗寨之情,毋忘先人創(chuàng)業(yè)維艱;聯(lián)嵌“和睦”,語意雙關(guān),勉后人見此聯(lián)而銘記始祖故里,永保骨肉深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離寨外出的連氏子孫深切的寄望和依依的眷念。在江都連氏族譜上,清楚地記載著三世祖連時沖往臺灣,在臺南小腳腿創(chuàng)業(yè)開基,第十世孫連繩巍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去臺灣等記錄。此后,于長泰江都定居的連時崇的后裔,又有不少人陸續(xù)遷往臺灣定居。

習(xí)射攻書,繼武繼文承祖澤;

筑陂奉像,盡忠盡孝衍孫枝。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阜陽市連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習(xí)射”,指清代當(dāng)?shù)厝诉B際成,雍正年間武舉;“攻書”,指清代當(dāng)?shù)厝诉B斗山,字叔度,乾隆年間文舉,著有《周易辨畫》。下聯(lián)“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連希覺,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稱“連陂”;“奉像”,指宋代樂清人連世瑜,與妻子方氏對母親極孝,母親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父為作,子為述,由上掌而連江都,源頭初無二脈;

祖有功,宗有德,自大田而開長泰,宗派唯有一家。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閩南地區(qū)連氏宗祠通用堂聯(lián)。

廣東省新民村

普寧梅塘鎮(zhèn)新民村連氏一世祖至今是傳十七代.現(xiàn)總?cè)藬?shù)是一千三百余人.而居泰國華僑一千余人,居新加坡三百余.其余地方有三百余人.開創(chuàng)新民村<古名新寮藍.>是在清代康熈三十二年.先祖來潮汕地區(qū)創(chuàng)業(yè)是幾經(jīng)遷走.到來潮第三代先祖才創(chuàng)寨.

臺灣連氏

連姓是臺灣第五十四大姓,遍及臺灣的每一個縣市。連姓也是從福建傳入。自唐代以后,連氏在福建已是大姓,在唐咸通年間,福建閩縣就出了名人連總。五代時期,一位名叫連重溫的人就曾在福建政壇叱咤風(fēng)云一時。

臺灣的連姓以臺北最盛,臺南次之,苗栗居第三。據(jù)考證,福建安溪人連良,是大陸連氏遷臺的開基始祖。他于清康熙年間移臺,入居今臺北縣淡水鎮(zhèn)水確里,開基立業(yè)。從此之后,自福建遷臺的連姓人氏逐漸增加,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一大名姓。連氏家族的連雅堂是臺灣連姓最知名、最有影響的代表。

連戰(zhàn)的祖父連橫,原名允斌,字雅堂,號劍花,光緒四年(1878年)正月16日出生于臺南。連家是臺南望族,連雅堂是連家在臺灣的第七世代。

連氏家族的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其六世祖“興位”,于清康熙年間移居臺南府的馬兵營,世代經(jīng)商,數(shù)代之間,家業(yè)迭有興衰。清道光、咸豐年間,從連雅堂祖父連長瑞時起,家業(yè)又漸興旺。

連長瑞這一代,連家除有園圃外,并在漳州府城坊橋頭開一家“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甚豐。

光緒十九年(1893年),連家開始經(jīng)營樟腦煉制,進行外銷,每年達數(shù)萬擔(dān),獲利數(shù)十萬金,為當(dāng)時富豪之一。

1895年,日本侵占臺灣后,連家的“芳蘭號”煙鋪及水田被日本人征收,連氏家族遷臺六代經(jīng)營所得,就此毀于一旦,家業(yè)開始衰落。

連得政生有四子,雅堂是老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連雅堂赴大陸知名的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攻讀俄文。不久,奉母命回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日本人在臺南創(chuàng)辦《臺澎日報》,聘連雅堂負責(zé)漢文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赴福州參加鄉(xiāng)試。次年10月,再回《臺澎日報》社。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連雅堂不滿時政,攜眷赴廈門,與友人合作創(chuàng)辦《福建日日新日報》,開始與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革命黨人有所往來。 1906年,孫中山抵達新加坡成立中國同盟會分會,曾派人前往廈門與連雅堂聯(lián)系,研商將該報改為同盟會機關(guān)報,結(jié)果被清政府封館停刊。

隨后,連雅堂一度在上海華僑聯(lián)合會擔(dān)任編輯工作。該會由孫中山設(shè)立,是同盟會在上海的聯(lián)絡(luò)點。連雅堂在此期間結(jié)識了革命黨人張繼與章炳麟等人,并經(jīng)張介紹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

1914年,連雅堂寓居北京,同年又回臺灣在《臺南新報》社主持漢文部。連雅堂于1919年全家再次遷到臺北大稻埕,并任華南銀行秘書,進入金融界。同年16歲的兒子連震東赴日本上學(xué)。1923年,他在臺創(chuàng)辦《臺灣詩薈月刊》。

1926年,連雅堂全家再回大陸,居住在杭州西湖。次年,大陸內(nèi)亂再起,連雅堂又遷回臺灣,在臺中參加林獻堂先生主持的暑期漢文教學(xué)班。

1928年,為抗議日本人禁止臺灣省人使用閩南語,連雅堂又與朋友合作,在今臺北延平北路創(chuàng)辦“雅堂書局”,只賣漢文書,不賣日文書,頗有民族氣節(jié),但效益不佳,經(jīng)營慘淡,1929年結(jié)束書店經(jīng)營。

或因戰(zhàn)禍或因經(jīng)濟因素,連雅堂不斷在海峽兩岸奔波,事業(yè)無大成,經(jīng)濟狀況也一直未能好轉(zhuǎn),可以說是窮困潦倒的書生。1933年,他又遷回上海居住。

然而,到了后半生,連雅堂埋頭書房,嘔心瀝血,撰寫《臺灣通史》,給世人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在臺灣文獻史的地位甚高,上溯隋朝,下至甲午,涉及近千余年之史事,凡88篇,于1921年正式出版。連雅堂也因此而成為臺灣的一代名儒。臺灣著名學(xué)者林衡道稱贊他是“日本統(tǒng)治臺灣51年中,臺灣文化界第一人”。

連雅堂寫《臺灣通史》也與他父親的影響有關(guān)。13歲時,父親連得政買了一套《臺灣府志》送給兒子,并告訴他:“你是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連雅堂而言有著重要影響。

此外,連雅堂還陸續(xù)完成《讀墨十說》、《臺灣贅談》、《中國文字學(xué)上之古代社會》等書稿。

連雅堂盡管奔波海峽兩岸,從事新聞與文化工作,并有巨著問世,但在當(dāng)時并未受到太大重視,因而連家在他這一輩并無顯赫地位,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臺灣大學(xué)教授楊云萍稱為“沒落地主之后”。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時,連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歲。